平凉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上级法院决策部署,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推动全市人民法庭工作实现长足发展进步。平凉法院现有25个人民法庭,2018 年以来,人民法庭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万多件,约占同期基层法院结案的30%左右。
一是打造特色法庭,专业化诉讼服务有亮点。平凉中院主动融入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结合人民法庭辖区功能定位,积极推动法庭转变功能、优化布局,提升专业司法服务保障水平。全市共设置特色人民法庭4个,崆峒区法院设置景区旅游速裁巡回法庭和劳动争议速裁庭,泾川县法院设置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庄浪县法院设置景区旅游速裁巡回法庭。今年以来,2个景区旅游速裁巡回法庭快速化解涉及旅游消费相关案件19余件,进景区开展旅游法治宣传30余次,助力提升游客、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法治意识,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高效司法服务。工业园区劳动争议速裁庭,集中审理辖区劳动争议和农民工维权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今年共审结相关案件60余件,该庭还针对辖区民营企业多的特点,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0余次,帮助辖区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二是创建“无讼村社”,参与市域治理、基层治理有作为。平凉中院以“无讼村社”创建为抓手,指导人民法庭积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静宁县法院创建 “无讼乡村”,在雷大法庭设立“乡贤”调解室,聘请辖区内德高望重的乡贤为调解员,形成了法院主导、法官指导、乡贤主办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静宁县威戎、甘沟、界石铺等4乡镇的秀锦、梁马、王川、王庄等9个行政村建立了“法官工作室”,选派1名法官及法官助理、书记员与村委会对接,互助互补,变“群众上访”为“法官下访”,变“坐堂问案”为“送法上门”,“法官工作室”的启动实施,以点串线、以线扩面,已形成法院法庭与镇村联结、联系、联动的工作网格。截至目前,“法官工作室”对接综治中心指导民事调解162次,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10场次,7个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无未经调解进入立案的诉讼案件,有效促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华亭市法院在西华社区创建“无讼社区”示范点,将法庭工作从“注重办案”向“参与治理”拓展,联系点法官履行上门服务、法律咨询、定纷止争、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司法确认“六大职责”,实现过滤分流、内引外联、引导调解、诉讼服务、诉调对接“五种功能”,走出一条审判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司法职责与社会职责共担、执法办案与法治维稳相融合的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子,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5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8次。
三是突出强基导向,人民法庭建设保障水平有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合议庭+临时党小组”机制,在每个案件的合议庭设立临时党小组,引导干警时时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在党意识,把党的领导体现在审判执行前沿、延伸到基层末梢,实现了党建业务融合互促的良好效果。抢抓“两庭”建设。近五年为人民法庭争取办公楼修建、取暖等项目资金1215万元, 25个法庭建成独立办公楼,基本达到了“一庭(即审判庭)、五室(即调解室、会议室、办公室、活动室、庭长室)、一堂(即食堂)、一园(即菜园)”的功能布局,达到了设计科学、外形美观、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标准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实现了人民法庭与诉讼服务信息平台对接,充分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司法确认”模式,为人民群众铺设矛盾纠纷解决的“快车道”。将智慧诉讼服务成果广泛应用于人民法庭,25个人民法庭全部建成科技法庭,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窗通办”的诉讼服务。